开卷文珠第七讲|《平凡的世界》的“故事”与“悬案”

无

Body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10月14日晚,我系在红楼15号一楼会议室举办开卷文珠讲座第七讲——《平凡的世界》的“故事”与“悬案”,杨丹丹老师主讲,陈洁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杨丹丹老师从路遥发表《人生》后陷入的巨大迷茫和痛苦引入路遥对《平凡的世界》的构思和创作。期间,杨老师提到了作家柳青及其《创业史》对路遥的深刻影响。

 

无

       

       杨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分析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四个故事,并重点讲述了书中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的青春奋斗故事。老师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从文本本身为我们分析了兄弟俩的奋斗历程,并从这里引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青年的四种出路,即扎根土地、励志型读书、商品交换和虚无的幻想,同时以《创业史》《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蜗居》《小时代》为例,给出一条具体的文学作品线索让我们去思考当代作家对于青年出路问题的探索。

       接着,杨老师以书中孙少平和孙少安的爱情叙事模式为切入口,分析了《平凡的世界》在“畅销书”与“纯文学”之间的定位问题。《平凡的世界》一书在文学史上遭到冷遇,但却拥有较为庞大的阅读群体,对于这样的现象,杨老师解释是因为书中夹杂有畅销书的因素和叙事模式。

 

无

 

       以孙少平的爱情叙述为例,爱而不得、美好爱情终结于意外等,这些都是通俗的文学叙事模式,读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通俗的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情感共鸣和慰藉。但这部作品的定位绝不仅仅是一部“畅销书”,通过对书中各类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想要探索的是切实发生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种探索给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又不给出答案,留下一定的余地。在书中的体现就是,作者对于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探索,对于传统和现代冲突的描写以及作者与历史的契合,这些就是《平凡的世界》不同于通俗文学的地方,是它能够成为文学经典的地方。

无

 

       讲座最后,同学们提出了一些精彩的问题,杨丹丹老师也作了精彩的回答。整场讲座气氛轻松活跃,但同时老师也抛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文学经典该如何衡量?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考虑的问题。

       通过这场讲座,同学们对《平凡的世界》文本和作者深层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是经典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收获颇丰。

 

无

       

      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协办,在红楼15号阅览室举办了路遥作品小型书展,同学们可现场借阅书籍。